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报考指南 >> 正文

招生宣传之专业介绍——人工智能专业

[发表时间]:2022-05-30 [浏览次数]: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人工智能

专业代码:080717T

授予学位:工学

标准学制:四年

二、专业简介

湖北科技学院人工智能专业(080717T是教育部获批的第三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在国家“新工科”背景下,按照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需要,建立面向人工智能基础、创新应用以及支撑体系等领域的师资、课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紧密围绕“四位一体”育人体系“立意创新、注重实效、服务师生”为基本工作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核心目标。人工智能专业隶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学校特色发展专业,培养目标接学校优势学科,努力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育人体系立足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办学理念,为社会输出更多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自然及人文科学知识基础、良好的工程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掌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分析、解决人工智能领域科学问题的能力,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人工智能高级专业人才。

四、办学特色

1、紧扣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需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人工智能专业紧扣国家人才发展需求,深化校企融合,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石,以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抓手 ,“学科专业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特色办学模式。

2、深化校企融合,积极推进专业转型发展

校企合作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牵手行业龙头企业,面向社会企业开放办学,实行校企共建办学。部分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师以项目形式指导学生实训。每学期末的一次短学期实习安排企业来完成。针对大学四年级毕业班学生,集中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30天的毕业实习。

3、实施导师制,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竞赛水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内建有多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实验室,包括智能数据处理研发中心、计算机软件研发中心、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嵌入式系统研发中心、智能房控系统研发中心、移动应用研发中心、网络工程技术实验室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竞赛水平,学院研究性实施学业导师制,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教师的项目和在实验室学习。并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活动。学业导师制极大地提供我院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竞赛水平。

五、专业主要课程

1)专业必修课程

①通识教育基础课。思想政治德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及大学物理.

②大类学科基础课。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

③专业核心课程。人工智能导论、线性代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Python语言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最优化理论、数字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智能优化与控制技术。

2)专业选修课程

WEB开发技术、认知科学导论、大数据技术、语音信号处理、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机器人技术与创新实践、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知识图谱理论、数据挖掘基础、类脑智能、博弈论

 

教师风采

 

徐斌,男,1975年8月生,武汉大学博士,教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湖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硕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务智能专业方向,多年从事智能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研究工作,曾任湖北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网络中心主任。

主讲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工程软件程序设计基础》等

研究方向:智能数据分析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化等。

主要成果: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计划招标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教研项目多项,在国际国内重要的学术期刊与会议上发表论文被SCI、EI论文收录十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

 

 

廖海斌,男,1982年生武汉大学工学博士,中科院博士后,副教授,江西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重点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被引用500多次。完成国家发明专利30多件,其中已授权10件、成功转化3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技项目10多项,累计到账经费1000多万,获得省部级奖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具体为机器视觉方向。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的遮挡人脸识别技术被成功应用于人脸测温和戴口罩人脸识别中,为疫情期间出行提供了便利,获得了江西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其主持的《面向智慧社区的异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为疫情防控中社区精细化、人性化和智能化管控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板。主讲课程:《图像处理》、《深度学习》、《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

 

 

 

 

钱涛,男,副教授,武汉大学工学博士,英国雷丁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和社交媒体信息处理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其中SCI检索7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主持教育部一项,省自科基金一项,参与国自科2项。 主讲课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等

 

 

 

肖永刚,男,湖北科技学院讲师,2005年硕士毕业于三峡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20年博士毕业于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从事物联网数据分析、智能控制、信任管理、安全协议和体系架构的研究与应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向多通信场景的车联网认证机制和信任模型面上项目,主持重庆邮电大学基于群体运动的车联网信任管理项目。为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的审稿人。

主讲课程:《GPU编程》、《物联网通讯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C++程序设计》等

 

 

 

徐永睿,男,35岁。武汉大学工学博士,系统架构设计师,系统分析师,高级工程师,讲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学术会议——软件工程与知识工程会议最佳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具体方向为时序数据挖掘和最优化算法。曾就职于中国网络设备三大厂商之一,主导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创新与落地。其主持研发的智能化测试系统,将测试人力资源需求缩减为原有的十分之一,提升软件测试效率数十倍,为企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主讲课程:《智能优化与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原理》、《最优化算法》、《C语言程序设计》等

 

 

六、就业前景

人工智能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口径宽广,不仅可从事人工智能本领域,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深度推理、群智计算、无人系统、虚拟现实、自然语言理解等领域的算法研究岗、应用开发岗、实用技岗位工作,还可根据“人工智能+”的复合专业培养模式,从事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金融、智能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并可继续深造攻读智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